《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系列四季故事之一,春天的故事:《丽塔海沃斯和肖申克的救赎》,由导演达拉邦特改编。曾经获得七项奥斯卡奖项提名。主角罗宾斯与弗里曼均被电影演员协会奖提名为最佳表演。该电影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与美学意义。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解读这部经典之作。
电影故事梗概
银行家安迪(罗宾斯饰演)因被冤枉杀害妻子及其情人入狱,遇到了走私犯瑞德(弗里曼饰演),瑞德是监狱里工人的头领,知道安迪的境遇后,开始给予安迪特别的关注。瑞德买通狱警给安迪提供了女人海报和一把锤子,两人因此渐渐建立了患难之交。拿到工具后的安迪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越狱计划”,平时他将海报挂在墙上让监狱工作人员以为他仅仅是喜爱美色,趁四下无人注意时,他便拿出锤子凿开海报后面的墙体。后来安迪被安排到监狱图书馆兼任管理员,有一次他利用金融知识帮助监狱官巧妙避税,引起了典狱长的注意,后来典狱长要求他帮自己洗钱。偶然的机会安迪打听到一名新入狱的小偷能够作证帮他洗脱罪名,他找到典狱长希望能够帮助他,但是典狱长不但没有“报恩”,反而暗地里派人杀死了小偷,让安迪彻底失去了脱罪的希望。但另一方面,安迪并没有陷入沮丧与绝望,最后一直在进行的越狱地道被成功凿通,安迪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终于重获自由。后来典狱长东窗事发,被依法收治。次年,好朋友瑞德获得假释,并在安迪的鼓舞下,勇敢的奔赴自由。
从各个角度解读电影
传统哥特风格与现实回归
第一,背景的现实化。电影内的主要场景并非中世纪森严的城堡与地窖、寂静无声的修道院与遮天蔽日的庄园,而是高墙稳筑、让人压迫的监狱。在场景设置上,《肖申克的救赎》突破了传统哥特风,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物,并且监狱内依旧充满了人性的至暗和肮脏,依旧容纳了人世百态。
第二,人物与情节现实化。传统哥特题材往往是善与恶、正义与邪恶泾渭分明,但是在本电影中,界限相对模糊。本应是代表正义的典狱长大搞洗钱与监狱独裁,本该是正义的安迪却蒙冤入狱并帮监狱官避税,还有其他犯人有的因为苦闷通过吵架大家找乐子,有的人则老老实实接受了囚禁生活,只有安迪在暗中争取自由。这种多元化的大众生活,与现实世界一模一样。
存在主义视角
世界第一次大战结束后,欧洲文明在相当程度上产生了自我否定,人们开始失去精神皈依,迫切需要找到人活着或者生存的意义。存在主义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存在主义注重强调个体、自由、社会、生存焦虑与个人选择的重要性。存在主义认为,从根本上说人类生存的宇宙与地球,甚至人类生存的本身到头来毫无意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有所追求,活出精彩。存在主义试图用过程主义的积极性救赎结果主义的虚无性。存在主义大师加缪曾言:”一个实实在在按其所是的面貌表现的人与外部世界是不相容的,于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和较量造成了这种荒谬。”具体到电影,监狱囚犯老布、安迪以及监狱官诺顿三者充分展示了存在主义的这种不可避免的荒谬。
囚犯老布
年轻时入狱,大半辈子依靠监狱,不愁吃喝,不为工作焦虑,平时与狱友们相处和谐,也不用担心外界的评价,有一天监狱方面突然宣布老布已经被释放,老布被迫回归到外面的世界,亲人已悉数不在,一无所长的他也不可能找到任何工作,老布开始感到自己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最终上吊自杀。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老布完全可以在养老院度过余生并且罔顾流言蜚语,但谁也不能代替老布,老布从监狱这个平静无虑的环境突然被扔到正常人世界的喧嚣之中,却无法找到自己的落脚之处,他没办法忍受这种荒谬的折磨。存在主义认为荒谬是不可避免地,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荒谬的存在就否定了积极奋斗的意义甚至选择自我终结,一旦选择用消极的态度应对这种荒谬与矛盾,那么我们将会陷入更加错误的境地。
监狱官诺顿
一方面,在监狱工作期间,诺顿长期暴力压制犯人,收受贿赂,还让安迪帮他洗钱避税,以为自己做了坏事可以逍遥法外。但另一方面,他实际上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当最后事情败露之时,他不想接受末日来临的事实,也无法忍受自身行为与思想之间的这种矛盾,开枪完成了宗教自杀。宗教自杀在加缪看来也是很不可取的。
银行家安迪
面对自己蒙冤入狱、面对典狱长杀死了自己最后的证人时都没放弃,反而是用仅有的一把锤子凿穿了监狱墙壁的石头与水泥,最终打通了自己的自由之路。存在主义鼓励人们面对存在的悖论时不应该选择自我终结,也不应该通过宗教来回避,,而是要通过自己不懈的斗争来获得胜利。正如《西西弗神话》里讲述的故事:国王被惩罚推石头上山,每次要到达山顶时都会因为自身重量不够导致石头重新滚回到山脚,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我们作为普通人也应该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奋斗、为摆脱消极窘境不断抗争。
宗教隐喻
隐喻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修辞学》,他认为隐喻是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用一种事务来指称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性的语言现象。隐喻是人们自我建立的高度抽象化的一种认知系统,隐喻可以用熟悉、具体、清晰的喻体概念来理解、衬托出陌生、抽象、模糊的本题概念,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活动形式。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不论是场景还是情节设置,都大量运用到了隐喻的手法。我们可以从宗教的角度很好的解读该电影中某些隐喻片段。
关于《圣经》教义的隐喻
第一个细节。监狱官诺顿常常佩戴着教堂三十年纪念襟章,而且给监狱每个人分发了一本《圣经》,但是另一方面他在监狱独断专行、自以为是、大搞压迫,当他问安迪最喜欢圣经中的那一段话时,安迪说:”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我主何时会来。”典狱长却说他更喜欢”我是世界之光,跟从我就不会堕入黑暗”,诺顿把自己当成了犯人们的救世主。展现了两人正义与邪恶,善良与肮脏的强烈对立。
第二个细节。瑞德托人在《圣经》中夹了一把锤子,凿空用来藏放锤子的那一章正好是《圣经》的《出埃及记》部分,该部分有一个历史故事,记载大约在公元15世纪左右,埃及一位新法老登基后拒绝承认约瑟对埃及作出的贡献,大肆压迫以色列人让他们做最苦最累的劳动,但是以色列人越被压迫、生命力越顽强。摩西在被放逐后吃尽人间疾苦与孤独,最终带领以色列民众推翻埃及法老政权,带领人们重获自由。影片中安迪越狱后,典狱长打开保险箱发现安迪将洗钱记账本换成了《圣经》,里面第一页写着:“你说的很对,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安迪最终通过圣经“提供”的自由之锤,砸开了监狱的自由枷锁。
关于洗礼的隐喻
第一个细节。洗礼在基督教认为是籍着神圣之水洗清原罪和本罪并得到重生的恩典仪式。主人公安迪在入狱当天被狱警拿着高压枪冲洗,并被撒上劣质消毒粉,被高压水冲击以及消毒粉刺激后浑身通红,仿佛一个新生的婴儿。隐喻入狱后的每个人在接受洗礼之后都要埋藏过去重新做人。《马可福音》记载道:信而受洗的必被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每个犯人入狱后都要遭到自以为主的典狱长的任意摆布,如果不听话就会被丢到强奸犯的牢房同住,或者被单独监禁,甚至直接杀人灭口。在这座监狱里,他自认为自己就是上帝,实际上他却是一位应被定罪的魔鬼。
第二个细节。安迪通过地道钻到了恶臭的下水沟并最终逃到了外面,在那片水洼中,雷雨交加,安迪双手举起呈”V”字形,仿佛在十字架上的耶稣重获新生。那种挣脱枷锁之自由得到迸发的状态,将生命之光的力量展现的淋漓尽致。回顾安迪因为妻子与情人被他人杀害入狱,冤情就像十字架上的钉子将他死死钉了起来,不过现在他终于重获自由。雨水从头到脚洗刷了安迪,意味着安迪再次接受了重生的洗礼、自由的洗礼。
该电影可能产生的热门论文代写题目
- Why does Brooks kill himself?
- What lesson does Andy teach his friends after getting released from solitary?
- In what ways is Warden a religious figure?
- Why does Red keep getting denied parole?
- What has changed in the justice system since the time the movie takes place?
FreePass代写有关经验
《肖申克的救赎》常常出现在美学、艺术学、宗教学、历史学甚至法律、政治学领域的作业布置。我们擅长有关方面的ESSAY代写,保证100%原创,100%本土学霸,100%准时。